在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今天,多樣的文化需求迸發(fā)。近日,記者走進淮安,感受這座“運河古都”的文化新空間。
走進位于淮安市淮陰區(qū)的東方母愛公園,一座九層八角形的“愛心塔”巍然聳立,淮陰區(qū)文化館就坐落在這里。
從最早借房辦公的“無房館”,到如今成長為擁有5000平方米的國家一級館,淮陰區(qū)文化館自身的迭代正是當?shù)毓参幕丈壍淖⒛_。
順著最新升級的展覽展示區(qū)、藝術培訓區(qū)、基層電影播放區(qū)、美術創(chuàng)作室、書法創(chuàng)作室、老年活動室等一路走過去,滿足不同需求的文化空間一一在眼前打開。步入非遺文化展示館,桌上擺放的一個名為“十八番”的小物件吸引了大家的注意。雖然只是用彩紙和膠水粘制而成,但抖一抖,手上的“小家伙”就依次“變”出18種不同的花樣。“別看這個東西小,在全省非遺展示活動中,兩三天的時間就銷售了三四萬元,不僅孩子們喜歡,老百姓參加群文活動也能派上用場。”淮陰區(qū)文化館館長朱代成介紹,“十八番”在淮安土語里是變化多的意思,傳統(tǒng)的非遺項目,想要真正走進現(xiàn)代人生活,或許也需要變一變“花樣”,進行創(chuàng)造性轉化、創(chuàng)新性發(fā)展。
“搖身一變”的還有淮安市文工團。9月28日,2021紫金文化藝術節(jié)新創(chuàng)舞臺展演劇目——原創(chuàng)舞劇《我的劉老莊》在淮安漣水文化活動中心演出,通過“血脈”“堅守”“決戰(zhàn)”和“家園”4幕場景展現(xiàn)“劉老莊戰(zhàn)役”中八十二壯士浴血奮戰(zhàn)的偉大壯舉,描繪了烈屬后代守護這片紅色土地,建設美好家園的時代畫卷。
“淮安沒有專業(yè)從事舞劇的舞蹈演員,編劇、導演、舞美等人才更是匱乏……”淮安市文工團團長干建青說,淮安市文工團本體為淮陰區(qū)文工團,是一家縣級文藝院團。為打造《我的劉老莊》這部淮安市的第一部舞劇,他們從省、市級院團請來“精兵強將”,在導演、主演、音樂、服裝等方面給予幫助,形成省、市、縣三級文藝院團的合力。面對資金的窘迫,他們開啟“團長自掏腰包、團員眾籌、四下募集”的眾籌之路。
從生存困難的縣級文藝劇團,到去年一年291場演出,淮安市文工團“蝶變”的故事近年來一直在上演。尤其是2015年11月1日以來,他們打造的《相約古戲臺》,更是成為該市文化惠民品牌的一張亮麗名片,截至目前演出超過200場,覆蓋觀眾近10萬人次。
“我們淮安的老百姓比較喜歡京劇、淮劇、淮海戲、黃梅戲4個劇種,我們就邀請江蘇省淮海劇團、鹽城市淮劇團等多個演出團體以及國家級非遺傳承人,各劇種知名藝術家,梅花獎、白玉蘭獎得主來演出,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免費欣賞到戲曲演出,文藝創(chuàng)作在交流借鑒中也碰撞出新火花。”干建青說,一開始是露天演出,下雨就支帳篷,現(xiàn)在觀眾再也不會吹風淋雨了,演出舞臺下座無虛席,就連兩邊的走道都站滿了人。
除了特色“小劇場”,淮安還“織就”了市級名家進村講課、區(qū)級名家駐村培訓、鎮(zhèn)文藝團隊結對幫扶的“文藝名家駐村”服務網(wǎng),讓“接地氣”的文藝享受,滲透到淮安城市和鄉(xiāng)村的生活日常。
“藏”在淮安人家門口的文化空間,不光是這些。夜幕降臨,古老的里運河上,“時髦”的薩克斯曲聲悠揚,奏響了從“地理空間”向“文化空間”躍升的大運河新樂章。
每逢周二、四、六晚,漫步在里運河文化帶,人們總能邂逅一群瀟灑自如吹著薩克斯的老年人。今年65歲的屈光明便是其中之一。近年來,他自掏腰包購買了話筒架、燈光、音響等專業(yè)設備,將心愛的薩克斯掛在脖子上,準時出現(xiàn)在這里,鋪上儀式感十足的紅地毯,開啟退休后人生的又一個舞臺。
晚風吹拂,圍觀的外地游客和本地市民都沉浸在《駿馬奔馳保邊疆》《我和我的祖國》的旋律中,流動的音樂詮釋出運河生活浪漫的內(nèi)核。
在淮安,大運河不僅是過去的記憶,也連通了現(xiàn)代生活的美好場景。船行里運河,始建于明永樂十三年的清江大閘、復建的國師樓、乾隆留下御筆的清江浦樓等古橋、古閘、古寺、古閣依次出現(xiàn),在這幅“明清畫卷”中,現(xiàn)代人的生活也疊加其上,成為一個個新圖景。早上,戲班子在亭中唱曲;晚上,100多名群眾自發(fā)來這里唱紅歌;還有民間歌手,一邊唱著通俗歌曲給身邊的觀眾聽,一邊開著直播與遠方的網(wǎng)友互動……
67歲的葛雅芳家住里運河邊。在老年大學學習攝影的她,從去年開始,每天晚上帶上設備出動,將里運河兩岸的文藝生活拍成小視頻,然后自己配音、剪輯后在網(wǎng)絡上傳播,“視頻還上了熱門推薦,好多人點贊,他們說原來里運河邊的生活這么美好!”
在江蘇境內(nèi)綿延687公里的京杭大運河,千年之后依然熠熠生輝。新舊交融的公共文化,打開人們的社交新空間,讓美好永駐。(陳 潔)
關鍵詞:
古都
文化
熠熠生輝
新舊交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