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寒風中,那一抺藍映入眼簾。驅散嚴寒,送上溫暖,為你排憂解難;車站內,那一抺藍繁星璀璨,打破孤寂,送上真誠,讓你動地感天。”
歌曲中的“那一抹藍”正是365天堅守在北京西站地區(qū)的志愿者。5年多來,他們身著“藍馬甲”,風雨無阻地堅守在崗位上,手拉手、獻愛心,迎來送往每一位乘客,守護著城市的文明,弘揚“奉獻、友愛、互助、進步”的志愿服務精神,成為首都窗口一道亮麗的風景。
成立于2015年的北京西站地區(qū)志愿服務協會,與周邊三區(qū)街道、6家主力社會團隊、39家單位共同搭建了地區(qū)志愿服務隊伍,目前注冊志愿者近2500人。2016年,西站地區(qū)“志愿服務365天”項目啟動,劃分為常態(tài)、春運、暑運、小長假4個分項目,在西站南北廣場、問詢處設立了固定服務崗,在出入站口、主要通道等旅客途經區(qū)域設置流動服務崗。據不完全統計,項目運行3年,提供志愿服務12.8萬人次,服務時長達32萬小時。
據“志愿服務365天”項目負責人崔艷榮介紹,針對西站地區(qū)車多人多、千變萬化的復雜情況,協會堅持對每一位志愿者進行崗前服務理念、行為舉止、安全教育等知識的培訓,組織志愿者進行“走近西站地區(qū)”實地培訓,堅持崗前10分鐘、崗上老帶新的崗位培訓,開展消防、安全應急演練、專業(yè)技能培訓等,對一些長期在西站地區(qū)服務的志愿者進行考核評分上崗,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培訓體系,曾榮獲“第三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”金獎。
每年的春運,是北京西站地區(qū)志愿者最繁忙的時節(jié),今年也不例外。2月22日,北京西站春運返程客流量逐漸增大。晚上6點40分,和諧百姓志愿服務團隊接到通知,站內客流量持續(xù)增長,滯留旅客較多,原定晚7點結束的志愿服務延長至晚上8點半。已完成下午兩個班次的志愿者重新穿好志愿者馬甲,迅速趕往指定的服務崗位。這時,領隊張琪發(fā)現一個愛心驛站的崗位還缺一人,情急之下,她給在附近工作的志愿者馬安倉打了電話。老馬聽了立刻說:“我剛下班,這就過去。”10分鐘后,已經工作了一天的馬安倉,出現在愛心驛站的崗位。
葛玉花的藍馬甲上繡著自己的名字,作為一名五星級志愿者,她累計服務超過了1500個小時。1月21日,她結束服務離崗時,看見一位乘客提著兩只大行李箱,心急火燎地下了出租車問路。得知他乘坐的火車還有20分鐘就要開車了,56歲的葛玉花二話不說,提起乘客的行李箱,一路指引著取票、進站。臨上車,乘客激動地拉著葛玉花的手說:“大姐,等我再來北京時,還來找您!”
友愛團隊的劉玉明大姐,春節(jié)前幫助一位母親將剛做完手術的兒子送到候車室。幾天前,媽媽推著兒子又來到了西站,準備去醫(yī)院拆鋼釘。男孩在西環(huán)廊一出電梯口,就看到了劉大姐,激動地喊:“阿姨好!剛才還和我媽媽說,要是能碰上上回送我們的阿姨就好了,沒想到啊,還真就心想事成了。”他緊緊拉著劉玉明的手,拿出家鄉(xiāng)的特產,劉玉明趕忙阻止:“這是我們志愿者應該做的,你要趕快好起來,繼續(xù)努力工作。”
夜幕降臨,華燈初上。西站室外初春的夜晚寒風依舊,志愿者充滿熱情的笑臉卻溫暖了南來北往的行人。(記者 張景華 董城)
關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