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“微治理、暖舉措”構筑“大平安”
沈陽交管部門五項安民、惠民舉措滿意度高
今年以來,沈陽市道路交通管理委員會以系統(tǒng)防范化解道路交通安全風險工作為重點,先后推出“示廓”“亮尾”“平安村口”“支路哨兵”“平安頭盔”等安民、惠民舉措,以“暖舉措”,服務“大民生”,以“微治理”,構筑“大平安”。全市交通事故“四項指數(shù)”實現(xiàn)“雙位下降”,群眾安全感、滿意度實現(xiàn)“雙項提升”。
(資料圖)
點點光標 照亮平安路
夜間駕駛人視距變短、視野變窄,是交通事故最為高發(fā)的時段。為有效解決公路夜間出行安全問題,市道交委找準原因,精準施策,在全市426處公路穿村過鎮(zhèn)路段安裝了10276盞太陽能路燈,全面提升了道路的安全系數(shù)。同時在無法實現(xiàn)路燈全覆蓋的條件下,從創(chuàng)新突破上下功夫,全國首創(chuàng)實施公路“示廓工程”,在公路兩側樹干上張貼11.2萬處高亮示廓標,通過車燈反射不僅使駕駛員提早了解前方路況,也起到了夜間誘導和警告提醒功能,有效保證了駕駛員的行車安全。5180公里公路上的點點光標,照亮了平安路,守住了百姓安全。
車車亮尾 被看見才安全
為全力降低電動二輪、三輪車和摩托車夜間事故發(fā)生率,保護群眾生命安全,組織開展了“亮尾行動”,市道交委為全市農(nóng)村地區(qū)摩托車、低速電動自行車免費粘貼反光標識。截至目前,已為110萬輛“低慢小”車輛張貼反光標識146萬條。小小反光貼為車輛增添了一抹亮色,極大提高了車輛的夜間辨識度,有效提升了夜晚行駛的安全性。
平安村口 讓出行更安全
農(nóng)村地區(qū)交通安全設施基礎薄弱,一些平交路口由于來往車輛多、行車速度快、路況復雜、缺少交通標識、行車視距不足等問題,導致交通事故頻發(fā)。市道交委持續(xù)開展了“平安村口”工程和“清遮擋、凈視距”活動,建設“平安村口”503個,即在每個路口設置一組減速帶、一組停車讓行標志、一組路口警示柱、一組示廓標、一組爆閃警示燈;全面清理綠化帶遮擋路口視距、交通標識風險路段(口)1780處。把交通安全送到村民家門口,不僅有效降低了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發(fā)生,也使鄉(xiāng)村交通秩序得到了進一步好轉。
支路哨兵 科技賦能保安全
國省公路與農(nóng)村公路的平交路口,人流、車流量較大,交通狀況復雜,在沒有道路安全提示的情況下,行人和駕駛人很難提前預知危險,極易發(fā)生交通事故。為切實降低事故盲點區(qū)域的安全風險,市道交委在52處隱患路口安裝了52套支路哨兵預警設備,通過雷達檢測、車輛預警、爆閃警示燈、高亮顯示屏、高音喇叭“三位一體”提醒等,實現(xiàn)全天候24小時交通安全智能警示功能,全面改善了平交路口的交通安全條件,道路通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,52處路口交通事故實現(xiàn)了“零發(fā)生”。
平安頭盔 安全一路相伴
駕乘電動自行車不佩戴頭盔發(fā)生交通事故死亡率高達75.9%。為著力破解電動自行車安全頭盔佩戴率低、事故傷亡率高的突出問題,市道交委全面啟動電動自行車“平安頭盔”工程,通過政府引導、行業(yè)引領,免費發(fā)放、企業(yè)贈送、“購車送頭盔”“購保險送頭盔”等舉措,為全市老年群體免費發(fā)放平安頭盔12萬余頂;下發(fā)《關于駕乘電動自行車自覺佩戴頭盔的倡議書》20余萬份,并充分利用政務服務中心、村社活動中心、農(nóng)村“大喇叭”等各種窗口延伸宣傳觸角,提高群眾知曉率。今年以來,全市駕乘電動自行車交通死亡事故同比下降了23%。
沈陽市道交委念民之所憂,行民之所盼,不忽視一處風險,不放過一個隱患,用一項項微治理、暖舉措,讓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幸福感、安全感、獲得感。
(沈陽晚報、沈報全媒體記者 楊碩)
關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