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4日,記者從省氣象臺獲悉,2022年夏季我省降水偏多,氣溫略偏低。全省平均降水量564.0毫米,比常年同期偏多四成,近11年來最多。初夏降水異常偏多,盛夏前期顯著偏多后期偏少,季內(nèi)共出現(xiàn)16輪暴雨過程,為2006年以來最多,遼河、渾河、太子河、鴨綠江、大凌河流域降水均偏多,其中繞陽河流域偏多七成,為1995年以來最多。全省平均氣溫22.9℃,比常年同期偏低0.3℃。
夏季出現(xiàn)16輪暴雨
降水方面,全省平均降水量564.0毫米,比常年同期(412.0毫米)偏多36.9%,為201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。全省降水量一致偏多,14個地市中,阜新偏多1.2倍,鞍山、本溪、丹東、營口、遼陽、朝陽和葫蘆島偏多1~3成,其他6個地市偏多4~7成,其中莊河、康平、瓦房店、阜新和彰武5個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降水量達(dá)歷史同期最多。全省平均降水日數(shù)44天,比常年同期(33天)偏多11天,為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三多(1966年47天、1985年45天)。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初夏降水異常偏多,盛夏前期顯著偏多后期偏少。6月,全省平均降水量173.4毫米,比常年同期(90.5毫米)偏多91.6%,超過去年同期(170.9毫米),為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。盛夏前期(7月),全省平均降水量244.4毫米,比常年同期(158.8毫米)偏多53.9%,為2014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,打破2017年以來連續(xù)5年7月降水量持續(xù)偏少的趨勢。盛夏后期(8月),全省平均降水量146.2毫米,比常年同期(162.6毫米)偏少10.1%。夏季出現(xiàn)16輪暴雨過程,為2006年以來最多。
繞陽河流域降水量27年來最多
主要流域夏季降水均偏多,繞陽河流域降水量為1995年以來最多。2022年夏季,遼河、渾河、太子河、鴨綠江、大凌河流域以及繞陽河流域平均降水量均比常年同期偏多。其中,繞陽河流域比常年同期偏多七成,為1995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,遼河流域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五成,為201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。繞陽河流域內(nèi)阜新(745.3毫米)、彰武(741.5毫米)、北鎮(zhèn)(710.8毫米)、黑山(624.3毫米)和盤錦(613.3毫米),遼河流域內(nèi)康平(843.1毫米)、新民(660.8毫米)和法庫(632.7毫米),以及大連地區(qū)的莊河(930.9毫米)和瓦房店(767.1毫米),共10個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夏季降水量超該站年降水總量。
8月下旬全省平均氣溫
25年來歷史同期最低
氣溫方面,2022年夏季,全省平均氣溫22.9℃,比常年同期(23.2℃)偏低0.3℃。與常年同期相比,大連東南部、本溪東部、丹東大部和盤錦南部地區(qū)偏高0.1~0.4℃,其他大部地區(qū)偏低0.1~0.9℃。6月1日至15日出現(xiàn)階段性低溫,全省平均氣溫19.6℃,比常年同期偏低1.4℃,為1993年以來歷史同期最低。7月31日至8月4日出現(xiàn)階段性高溫,全省平均氣溫27.8℃,比常年同期(24.8℃)偏高3.0℃,為2019年以來同期最高。8月,全省平均氣溫23.0℃,比常年同期(23.6℃)偏低0.6℃。8月21日至31日出現(xiàn)階段性低溫,全省平均氣溫19.8℃,比常年同期偏低2.5℃,為1997年以來歷史同期最低。
遼沈晚報記者 胡月梅
成因分析
冷暖空氣頻繁交匯是主因
那么,今夏氣候異常的成因是什么呢?夏季歐亞中高緯環(huán)流呈“兩脊一槽”分布型,烏拉爾山和鄂霍茨克海附近為顯著高壓異常,東北地區(qū)為低槽控制,東北冷渦偏強(qiáng),冷空氣活躍;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偏強(qiáng),東亞夏季風(fēng)偏強(qiáng),副熱帶西風(fēng)急流偏北,增強(qiáng)了東北地區(qū)的水汽輸送,冷暖空氣的頻繁交匯是導(dǎo)致我省夏季降水偏多的主要原因。
關(guān)鍵詞: